升学分享|诗隙之间 芝加哥大学录取者的自述
  • 2025-07-12
  • 浏览量:13

序言:


吴同学在学校中我们都会称呼她Ella,几乎每一个给她教授过课程的老师聊起来这位女孩都会和我提到“Ella是任教生涯以来见过的少数优秀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位年轻人”。她从小生活在深圳这个随着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城市,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各种语言和方言的交织促使了她懂得如何通过文字通过写作通过语言抒发她的所见所得!


从深圳来到上海朱家角,从喧嚣的城市来到安逸的校园当中,11年级时候Ella经历了短暂的调整后来到了这个属于她的社区内,在这里她懂得调动学校内所有的资源,尽情地抒发她的热情!在学校里她找到了可以跟随她一起前往重庆支教的伙伴,并把她的爱好阅读通过捐献图书成立图书馆的方式带给了同样需要点燃阅读热情的孩子们!


她也找到一同编辑书写校园文刊的一众同学,在学校中一起编辑修订并发表了文学杂志!在TEDx、学生会、各类英语类CAS以及感恩节教师节万圣节等节日活动等丰富的活动中,充实了Ella的在宏润博源这两年的高中生活!她也众望所归的收获的属于她最好的申请结果,在ED2轮次申请了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古典文学,还有语言学!并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创立于1890年的芝加哥大学,始终站在人文研究的先锋地带。其历史系以"芝加哥学派"重塑现代史学范式,学生既能研读全球顶尖的古代近东文献收藏,也能参与解密新近解封的20世纪外交档案;古典文学系摒弃浮泛的文本赏析,要求学者必须精通古希腊语/拉丁语,并融合碑铭学、钱币学等考古实证,曾主导庞贝古城平民生活语言的系统性破译;而创立于1930年的全美首个语言学系,既保持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优势,又开创性地将神经科学实验引入方言研究,近年更与计算机系合作搭建古代文字机器学习数据库。三大学科共享着芝大特有的"智识实用主义"——用最精微的学术功夫,解答最根本的人类命题。


历史是刻在时间中的诗,而文学是诗的呼吸。那些历史课上泛黄的年代、文学课中跳跃的隐喻,以及TEDx讲台上颤动的嗓音,都在这里交织成一张网——网住了青春的热望,也网住了对人性永恒的叩问。教育的真谛从不在填满容器,而在点燃火焰。而吴同学的的故事,正始于这团火焰的摇曳与升腾。


韩超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升学副主任






吴同学的自述

在我的记忆轴线上,那些在这所学校度过的两年时光如疾风掠过,而标记下零点坐标的,是我和 美国历史老师Chris-宏润博源外方校长 合写的第一篇历史论文。那篇文章试图回答一个宏大的命题——帝国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今的世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我的思绪第一次随历史学家的叙述与思维跌宕起伏,尤其是那些试图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实体——囊括了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与人际信仰的中国——的英语世界汉学家的声音。


我开始意识到,历史是人类如何组织自身的故事,也是我们如何追溯自身痕迹的故事。历史是有趣的。那是一门关于搜集不同思想与表达的证据,拼凑出异域的思维方式,直面那些自古以来便萦绕人心的问题的学科。


学习历史打开了一种奇特的自由——在其中,对浩瀚知识的掌握是质询“何为人”的前提。这种自由,是我曾未想象过的,也是我无法割舍的。

我是在高二暑假前转入 SHBS 的,在努力适应新朋友间的社交节奏的同时,也调整着日程,以迎接申请季迫在眉睫的挑战。而我不禁思索,为什么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被修剪、裁剪,以迎合一份由我们自己勾勒的简历蓝图?仿佛精心挑选并展现在纸面上的个性特质,就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自我。


世界亟待探索,人心亟待触碰,言语亟待诉说,疑问亟待追问。


有那么多故事值得认真对待。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及其后现代冷漠派所展现的急促、断裂的节奏。萨尔曼·鲁西迪的《午夜的孩子》铺展开来的浩瀚众生相——这本小说试图记录那些诞生于印度独立之夜的孩子们的命运,一部燃烧着个体与集体意识边界的自传,在其中,拥有魔力的孩童曾汇聚在一起,畅想未来,却终究被阶级、历史与青春的变幻拆散。英雄主义与理性之间的激烈冲突,暴君打着正义的旗号,激情者怀抱信仰的矛盾——这便是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而Stephanie 一定会支持我的观点——为什么剧中配角中的配角伊斯墨涅更值得我们的爱与钦佩,以及她的角色为何至关重要。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可以被分享的故事。


故事的价值,远不止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所说的“自我施加的幽闭”——作家得以沉醉其中,构筑文字的魅力。当我们重新想象那些角色的生命,将他们赋予鲜活,或是在写作、创造、提问的过程中摸索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时,我们所做的,远不止沉溺于高雅审美的幻梦。故事赋予我们维系现实的魔力,帮助我们塑造所期望的世界,预言我们追求的生活,并将其镌刻于心。这个世界上有大于你我的爱,有超越你我的苦难,有超出我们所认知,想象的生活方式。而我们都在不断地、奋力地活着。


这正是我创办文学杂志的原因之一(当然也包括在我个人对于排版的爱好)。我希望建立一个分享故事的平台,不仅为那些渴望被听见的人,也为那些感到沉默无声的人。我希望能帮助那些困惑的人。


我发现我们困惑中潜藏着希望和勇气。那是去追寻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真正重要之物的决心。


文   |


译   |


排版 |

G12 Ella Wu(英文)


Nicholas Han


Jang